山林記事   山林影像   繫語寄情   攝影手札   海天遊蹤   往日時空   灰面的相簿   灰面留言版
 網頁地圖首頁 0

 

十 月 鷹 揚

2005/09/29 07:44 更新


  回想當年,每當落山風起吹之際,常和一群年少輕狂的伙伴,無懼強風拂面直吹,由台南騎著機車直驅屏東的墾丁,為的就是一睹滿天鷹揚的場景,也因此深植了大伙與自然結緣的種子。

每年的九、十月,是台灣重要的鷹類過境季節。在墾丁的天空,總有成群的鷹類過境,其中過境數量最多的為九月中旬左右過境的「赤腹鷹」,然最負盛名的,莫過於恰於雙十國慶前後過境的「灰面鷲」,也因而有「國慶鳥」的雅稱。 

【灰面鷲的過境習性介紹】

灰面鷲正式的學名為「灰面鵟鷹」,其別稱甚多如國慶鳥、南路鷹、清明鳥、山後鳥等。成鳥的身長約40~50公分,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部的烏蘇里、中國大陸東北部至河北一帶、及朝鮮半島與日本本州、四國、九州等地。每年十月初至十月底南下移棲,經華南、台灣以及東南亞一帶,至緬甸、馬來半島、菲律賓群島、婆羅州、摩鹿加群島和新幾內亞等地渡冬,而台灣正處於灰面鷲南北遷移的重要過站之一。其秋季遷移時,由宜蘭一帶進入臺灣,沿著東部的海岸往南飛,離開台灣前,棲停於屏東縣滿州鄉附近,再集結南飛;而來年三月底到四月中旬北返繁殖時,由恆春進入臺灣,飛至於員林以北及火炎山以南之八卦山、大肚山臺地及火炎山附近休息。再沿海岸線飛行經新竹沿海飛出,進入臺灣海峽。亦有小部份至觀音山後,由淡水河飛出。台灣通史上記載:「每年清明,有鷹成群,自南而北,至大甲溪畔鐵砧山,聚哭極哀,彰化人謂之南路鷹。」這就是連橫先生描寫灰面鷲春季北返過境的情形。

灰面鷲在十月份過境台灣時,最後會在屏東滿州一帶集結休息,再由台灣的最南端出海,因此要欣賞鷹群集結盤旋的落鷹場景,大多到滿州鄉里德村的里德橋附近。灰面鷲群一般約下午二時陸續到達,開始集結乘著氣流盤旋,至黃昏時才降落休息,大部分棲停於相思樹或檳榔樹頂端。翌日早上約五時半左右起飛,先集結乘氣流盤旋至高遠處,再往南滑行出海。但若覺得氣流或天候不對,則會零散的折返,再重新來一趟;灰面鷲春季北返繁殖時,經台灣部份會在八卦山、大肚山一帶過境休息,遷移季節從三月初到四月中旬,一般於三月二十日前後(即農曆春分左右)達最大量,每日於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是過境的高峰期,下午三時左右開始落鷹,棲停於竹子、相思樹及血桐等之上。過境臺灣期間,灰面鷲群的覓食行為不多,食物如鼠類、蜥蝪、蝙蝠、小蛇、蛙類等。而獵食方式為先佇立於樹枝上,注視地面的獵物蹤跡,發現時飛下來捕捉。 

【灰面鷲的保育現況】

  民間曾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南路鷹一萬死九千」,反應了灰面鷲早期的悲慘命運。以前當灰面鷲過境台灣時,入夜後棲息在低矮的森林中過夜,常受到當地居民的獵殺。一開始獵捕灰面鷲僅為一節氣的遊戲,或自行食用而已。然因後來日本人用高價大量購買其皮毛標本,利之所趨之下,當地居民獵捕的狀況就越來越嚴重了,白天用 鷹腳踏 捕捉,夜晚用竹竿揮打。據彰化居民表示,在當時一人一個晚上可以打死將近二百隻南路鷹,而後期的獵具和燈具逐漸改進後,捕獲量就更驚人了。

  民國七十年代,台灣各界人士積極的提倡灰面鷲的保育工作,在墾丁開始進行一連串保護候鳥的護鷹行動,並在日本鳥友的協助下,阻絕了每年數以萬計的標本外銷,這是台灣第一次針對特定物種所進行的保育運動。1984年墾丁國家公園成立,由墾丁國家公園警察隊開始負起執行取締違法獵捕行為的工作。民國八十年代,「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實施,灰面鷲被列入應予保育之保育類野生動物,使灰面鷲獲得更佳的法令保護。而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也積極在滿州鄉各村宣導自然生態保育觀念及取締不法獵鷹行為,而使得居民逐漸了解保護鳥類就是保護觀光資源的重要性,因此灰面鷲過境時的獵鷹行為也就大量的減少。

  目前不論在墾丁或彰化,國家公園或各地的賞鳥團體皆積極推動灰面鷲的賞鳥活動,期待以寓教於樂的宣導教育,改善傳統的獵捕食用或製作標本的行為,建立利用候鳥來發展生態觀光事業,吸引遊客來欣賞大自然之美並刺激消費,以永續的觀光利用來替代獵殺的消耗性捕殺,使得灰面鷲受到永久性的保護。另取締獵鷹行為的警力不足,亦是灰面鷲捕殺事件不斷的主因之一,因而保育人士們便連同認同保育觀念的滿洲鄉民成立『灰面鷲巡守隊』,夜間協助警方巡邏灰面鷲棲息山區,遏阻不法獵人獵鷹,而日間則進行灰面鷲保護觀念推廣及賞鷹解說活動,此不僅可彌補現有警力不足之憾,更使滿洲鄉成為結合社區民眾從事生態保育工作,並發展生態觀光成功的典範。 

【保育觀念的推廣仍需繼續】

雖然,這幾十年來保育人士與國家公園管理處對保育灰面鷲做了這麼多的努力,然每年獵殺灰面鷲的新聞報導還是時有所聞,如今年的十月七日又傳出灰面鷲在滿州鄉遭獵鷹人以土製瓦斯空氣槍獵殺的事件。公園警察據報查緝,在獵鷹人事先佈置的巢穴除了起出六支加裝紅外線瞄準器的空氣槍和八百餘顆鋼珠外,還發現六十四死、六傷的灰面鷲,每隻分別在頭部、翅膀、身軀等處中槍。死亡的灰面鷲有的仍眼睜睜,慘不忍睹,里德山區又再度成為灰面鷲的墳場。

在歷年的各種的保育運動下來,發現若未能得到當地居民完全的認同,保育的行動終無法說是成功的,只有連當地居民都能支持認同的保育觀念,才能真正的落實達到保護自然生態的功效。就以灰面鷲為例,個人認為還是要盡力創造其附加價值,如以推動賞鷹來帶動人潮、或做一些附加的記念品等,以人潮來帶動當地的觀光經濟,讓當地居民覺得保護灰面鷲的經濟所得大於獵殺時,自然而然就會起而保護。這是比較現實的想法,但也只有朝此方向努力,才比較可能讓當地的居民主動身起保護灰面鷲吧!
 


上一篇

回繫語寄情

下一篇
 徜徉自然、翱翔天際中 ...... The Sky Of Buzzard